一張地圖是如何誕生的?
地圖已經成為我們日常出行的必備工具:約人見面,提前在地圖標注上安排好出行方案和出門時間;出門用手機地圖看路況擁堵情況;開車時通過地圖標注導航來規避擁擠路段和超速、闖紅燈;逛商場之后尋找附近的餐館……
每天,我們在現實世界里奔波;每天,地圖標注上那個象征你的藍色定位箭頭也在緩慢移動。那些縮放到一個手機屏幕上的地圖和地點,是現實世界在智能手機上的數字代表。
可是,你腳下的世界是如何印到地圖上?現實世界中的精細場景,是如何被采集成數據,再轉制成為地圖中的圖像呢?
開一架飛機,在空中盤旋,大千世界很快入鏡,并以高清優美的畫面呈現,描繪出“江山如此多嬌”的壯麗巨幅,然后計算機快速生成二維映像——你可能認為這樣就可以了。
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對。和我們日??吹降氖謾C地圖不太一樣,沒有地名,沒有比例……只有一張色彩斑斕的圖片——這遠不是一張地圖。
一般來說,用數據制作成一張完整的地圖需要四個過程——發現、采集、處理和發布。在高德地圖制作過程中,“發現”就包括情報搜集平臺(LSE)、API軌跡分析、衛星影像自動識別、UGC反饋以及浮動車等幾種方式。“數據采集”則分為步采、車采、航拍及眾包。
雖然數據采集手段日益精細和先進,比如航拍、衛星拍攝、三維傾斜攝影等,但人工實采仍是確保數據準確的最好方法。通常,人工數據采集分為車采和步采 兩種:車采主要是記錄道路形狀與路網關系,同時獲取道路周圍的餐飲、住宿、購物等用戶感興趣的位置;步采就是更加細致地采集興趣點,并添加各類屬性。
“一年出差四次,每次一個季度。”很多地圖采集員經常如此調侃自己。對于電子地圖導航業務來說,外業數據采集可以算是沖在最前線的工種了。
外業采集員有時候拍銀行會被當做搶銀行的被抓起來,在山區采集經常碰到熊孩子搬石頭擋道,還會遇上成群獅子過馬路……一路囧途,堪比“泰囧”。
車采車輛中,一人當司機,一人操作筆記本,一人沿途負責攝像。車輛走過的地方,道路的形狀就會出現在電腦屏幕上。每個車采采集員都要有一個天生的